125艘制作精美、做工精良,反映了清代沿海、長江沿線船舶制造業(yè)發(fā)展程度的中國古船模,因為歷史原因漂泊海外百余年,甚至一度鮮為人知。如今,在多方努力下,這批古船模中的3艘終于作為“代表”回國展出。記者昨日了解到,6月4日起,3艘中國古船模將正式亮相中國航海博物館,市民可近距離一睹這些歷盡滄桑的百年船模的風采。
努力近兩年終于獲批“返鄉(xiāng)”
這批精美的中國古船模在外漂泊了百余年,但國內對他們卻無從知曉。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比利時安特衛(wèi)普市副市長、港務局局長馬克·范·皮爾(Marc Van Peel)先生對陪同接待的上海海事大學副校長金永興教授說起這批中國古船模時,金教授才知道了它們的存在,并立即表示了濃厚興趣。
在看過了比利時人專門為這批船模拍的紀錄片和研究小冊子之后,金教授認為這些中國古船模是一批瑰寶,應該讓這些中國人制造的寶貝回家。“即便不能全部回來,至少也該努力促成其中幾艘來中國、來上海,哪怕是借展,應該讓中國人看看老祖宗的智慧和造船工藝。”
金教授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皮爾先生后,兩人就開始共同為促成古船模“回家”而努力。不過,古船模的“回家”之路并不平坦。由于這批古船模現在是比利時國家所有的文物,因此任何“出展”都必須經由安特衛(wèi)普議會同意。為此,中文名為朱伯彥的安特衛(wèi)普市港務局駐滬代表Jan Van der Borght先生花費了大量時間去游說議會議員。
今年3月,安特衛(wèi)普議會終于通過有關議案,同意4艘船模(3艘中國船模、1艘同一時期的西方古船模)來中國航海博物館展覽2年。這4艘船模也是代表了同一時期東西方的造船工藝,參觀者可以通過展覽找出其中的共同點和差異。
“乘坐”中國海船回家展出2年
為了凸顯航海的意義,此次3艘中國古船模是乘坐中國海船“回家”的。4月8日,4個裝載船模的箱子被裝上了“中遠高雄號”萬箱級集裝箱船。由于古船模對環(huán)境要求很高,稍不留意其木質就可能產生裂變,為了確保船模萬無一失,船員們甚至騰出了自己的房間讓船模“住”。
5月15日,古船模抵達寧波,經陸路轉運至上海。到達中國航海博物館后,工作人員打開箱子,船模完好無缺,眾人在長吁一口氣的同時,立即被這幾艘船模的精巧、細致震撼住了。
為了促成古船模回國,很多機構和個人付出了近2年的艱辛努力,但金永興教授認為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只要看到這批古船模,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感到由衷的自豪。”他表示,這些船模反映了清代沿海、長江沿線船舶制造業(yè)的發(fā)展程度,涉及了多種船型,無論是船模制作的結構、比例,還是上面的人物、色彩,都很精致,對于研究中國古代與近代船舶制造技術、文化、經濟和社會歷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記者昨日了解到,這幾艘古船模將在中國航海博物館展覽2年,6月4日起正式與公眾見面,屆時市民可以近距離欣賞這些歷經百年滄桑仍不失精美的船模。
歷盡滄桑古船模的“前世今生”
安特衛(wèi)普海運與貿易博物館的相關文件清晰記載:這批125艘船模的確鑿記錄最早見于美國圣路易斯世博會的展示目錄。
1903年,清政府派官員抵達美國圣路易斯州,當年7月開始了中國館的建設。1904年,美國圣路易斯世博會開幕,作為中國在此次世博會上展出的一部分,125艘船模驚艷亮相。這些船模主要是由廈門、福州、寧波等地海關收集的,是清末民間能工巧匠純手工制作。船模中既有商船也有軍艦,制作非常精致,顏色也十分豐富。
1905年,比利時列日世博會,這批中國船模再次展出。據比利時方面的記載,當時的清政府已無力把船模從美國運到比利時,于是比利時人與清政府商議由比利時出資運輸,但船模從此要歸比利時所有,清政府同意了。
參加完列日世博會后,船模被保存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皇家藝術與歷史博物館收藏區(qū),并沒有被展示出來。直到1925年,比利時人艾米力·貝科力爾斯·東奇先生偶然看到了收藏區(qū)中處于雜亂狀態(tài)下的大量中國平底船模。經過他的努力,并在當時一位出生于比利時安特衛(wèi)普市的政府高官的幫助下,所有的船模在1927年移交給了安特衛(wèi)普市海運與貿易博物館。1935年這些船模被博物館登記注冊。
1947年,這批船模引起了荷蘭鹿特丹一位名叫努特布姆的博士的注意。他高度重視這批藏品,確信這些收藏品對展現中國文化、經濟和社會歷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安特衛(wèi)普海運與貿易博物館決定修復這些船模,修復工作由努特布姆博士負責。
從1948年9月份開始到1950年1月,安特衛(wèi)普海運與貿易博物館的職員Van先生和Wetter先生,在努特布姆博士的指導下,對125艘船模中的85艘進行了認真修理,其中54艘在1950年的一次由鹿特丹組織的有關中國航海展覽會上展出,有幾艘船模作為永久性的展示,剩余的則依然收藏在安特衛(wèi)普海運與貿易博物館內。